健忘的台灣人
在香港跟 Lok 晃了一天之後跟 Peter and Ivan 吃飯。有一次來出差到中環也是早上一個人到蓮香,想不清是哪一次了,這幾年到九龍比到布魯克林還頻繁,應該在遺忘之前更勤奮地紀錄旅行生活。
然後我好奇地看著遮打道上被包覆的銀行和被蓋過的政治塗鴉。這星期出來的人多了,Lok 說,感覺一切稍微回復正常。但正常是什麼誰也說不準。午飯時 Ivan 跟我說他搭 transsiberia 橫跨半個西伯利亞的旅行,空少的世界真是美好,總有下一個目的地。我這幾年好像是用旅行在逃避創作。
飛機上看了 “Ano Hi No Orugan” 和 “The Nikaido's Fall”。看 Organ 的時候好像有泛淚,雖然電影其實普通。
夜晚到了巴士停駛的羽田機場。坐 Monorail 到東京車站跟趙容碰面。隔天到台場看展,到菊川找廖,回憶以前劇藝的日子,我在高雄只待兩年但是那些時光記憶猶新,這對一個入關時會忘記自己從哪個國家飛來的人來說很難得。
但是中打越來越慢,中文能力越來越差。三十歲的大家都在退化嗎?如果失去記憶也就失去存在的意義了。
How happy is the blameless vestal's lot!
The world forgetting, by the world forgot.

在京都的第三天晚上我抱著稍微好轉的腸胃炎(是前一晚的飯團嗎?)跟趙容從四条走到二年板。七八點街道濡濕一個人也沒有。千年的老街燈光黯淡連照片都拍不出來。我們興奮地繞寂靜的古街道,聊著三島由紀夫和川端康成,我對金閣寺的印象比雪國清楚很多,這代表我其實有點反社會嗎?狹窄的石板路讓她想到秘魯的庫斯科,也是深山和連夜的雨,不過那裡有成群的野狗和汽車。我想起山居秋暝但無論如何記不起詳細的詞句,只記得有一句關於洗衣婦山裡說話聲的意境,回去才找到。對不起台灣的中文教育,肖惠姊一定對我很失望。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飯後到一間叫L’Esca Moteur 的雞尾酒吧喝清酒加奇異果的 Zen and Stone(太甜)。在紐澳良出生南法長大巴黎度過大部分時光的法國女酒保一面抽菸一面跟我們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推薦我們一間京都最好的 Flat White (Len) 但我們一早要坐新幹線回東京,而且我又不是澳洲人。
一夜的醞釀終於造成早上的傾盆大雨,我們冒雨回到花間小路轉了一早上才趕到京都驛。冷雨一路下到東京,跟魏在八重洲地下街吃又貴又難吃的茶泡飯,然後三個一起到神田喝 Glitch Coffee 和一間二樓的 Yakitori 小店。她問我在寫的劇本是用美國人的角度寫還是台灣人的移民身份。這我沒有仔細想過。每個故事有每個故事的視角吧,總不可能每個劇本都要跟文化身份有交代,那壓力好像太大。但後來想想如果我是移民那我的創作多多少少會去反應我的文化背景吧,就算不明顯也會有跡可循。
美國確實是我熟悉的地方,但是台灣是我的家,雖然那些高中大學日子越來越遠印象漸漸淡去,但那會一直是我的一部分,不論我住在哪裡或去了多少地方都一樣。這是從我的個性口音和字裡行間可以看到的。一個永和出生豐原長大高雄紐約唸書的台灣人,這是誰也拿不走的,就算我想不起王維的詩也不會改變。
然後我好奇地看著遮打道上被包覆的銀行和被蓋過的政治塗鴉。這星期出來的人多了,Lok 說,感覺一切稍微回復正常。但正常是什麼誰也說不準。午飯時 Ivan 跟我說他搭 transsiberia 橫跨半個西伯利亞的旅行,空少的世界真是美好,總有下一個目的地。我這幾年好像是用旅行在逃避創作。
飛機上看了 “Ano Hi No Orugan” 和 “The Nikaido's Fall”。看 Organ 的時候好像有泛淚,雖然電影其實普通。
夜晚到了巴士停駛的羽田機場。坐 Monorail 到東京車站跟趙容碰面。隔天到台場看展,到菊川找廖,回憶以前劇藝的日子,我在高雄只待兩年但是那些時光記憶猶新,這對一個入關時會忘記自己從哪個國家飛來的人來說很難得。
但是中打越來越慢,中文能力越來越差。三十歲的大家都在退化嗎?如果失去記憶也就失去存在的意義了。
How happy is the blameless vestal's lot!
The world forgetting, by the world forgot.

在京都的第三天晚上我抱著稍微好轉的腸胃炎(是前一晚的飯團嗎?)跟趙容從四条走到二年板。七八點街道濡濕一個人也沒有。千年的老街燈光黯淡連照片都拍不出來。我們興奮地繞寂靜的古街道,聊著三島由紀夫和川端康成,我對金閣寺的印象比雪國清楚很多,這代表我其實有點反社會嗎?狹窄的石板路讓她想到秘魯的庫斯科,也是深山和連夜的雨,不過那裡有成群的野狗和汽車。我想起山居秋暝但無論如何記不起詳細的詞句,只記得有一句關於洗衣婦山裡說話聲的意境,回去才找到。對不起台灣的中文教育,肖惠姊一定對我很失望。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飯後到一間叫L’Esca Moteur 的雞尾酒吧喝清酒加奇異果的 Zen and Stone(太甜)。在紐澳良出生南法長大巴黎度過大部分時光的法國女酒保一面抽菸一面跟我們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推薦我們一間京都最好的 Flat White (Len) 但我們一早要坐新幹線回東京,而且我又不是澳洲人。
一夜的醞釀終於造成早上的傾盆大雨,我們冒雨回到花間小路轉了一早上才趕到京都驛。冷雨一路下到東京,跟魏在八重洲地下街吃又貴又難吃的茶泡飯,然後三個一起到神田喝 Glitch Coffee 和一間二樓的 Yakitori 小店。她問我在寫的劇本是用美國人的角度寫還是台灣人的移民身份。這我沒有仔細想過。每個故事有每個故事的視角吧,總不可能每個劇本都要跟文化身份有交代,那壓力好像太大。但後來想想如果我是移民那我的創作多多少少會去反應我的文化背景吧,就算不明顯也會有跡可循。
美國確實是我熟悉的地方,但是台灣是我的家,雖然那些高中大學日子越來越遠印象漸漸淡去,但那會一直是我的一部分,不論我住在哪裡或去了多少地方都一樣。這是從我的個性口音和字裡行間可以看到的。一個永和出生豐原長大高雄紐約唸書的台灣人,這是誰也拿不走的,就算我想不起王維的詩也不會改變。
Comments
Post a Comment